前言
淮海战役之中,60万解放军对战80万国民党军,在人数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歼灭了55.5万敌军,且大部分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这一战过后,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那么在这场经典的战役中,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之一的军神刘伯承,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何晚年他不愿提及这场战役呢?
一、切断徐蚌线,孤立敌军
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随即向中央军委建议发起淮海战役,辽沈战役胜利后,淮海战役也被提上日程。
经中央军委决定,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组成,共同指挥中野和华野的战斗。
此时蒋介石在中原设置了两个剿匪总司令部,一个在徐州,由刘峙和杜聿明指挥,一个在中原西南角的平汉铁路南段,由华中剿总白崇禧在武汉指挥。
展开剩余92%1948年11月3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的前三天,当时,为了协助华东野战军攻打黄百韬兵团,中央军委指派刘伯承带领中原野战军前往配合作战。
经过刘伯承的仔细观察,最终分析出国民党军的分布特点为,
头部在徐州地区,向济南和沿海方向延伸出两支小部队。
腰部从徐州的津浦线延伸到蒋介石的南京大本营,又从南京顺着长江南岸直到武汉白崇禧的华中剿总司令部。
尾巴则在汉水和白河流域。
从而做到夹其头揪其尾截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快。
针对敌军的分布特点,刘伯承认为由粟裕在东侧遏制住敌人的头部,自己与邓子恢抓住敌人的尾巴。
陈毅和邓小平则斩断敌人的腰部,尽可能在中原地区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
淮海战役打响后,刘伯承留在豫西牵制黄维和张淦兵团。
中野另一路大军则陈毅和邓小平率领,重点进攻郑州吸引孙元良回援,进而将邱清泉兵团也吸引过来,方便华野在徐州东侧的作战。
粟裕则向徐州以东进攻,将黄百韬围困在碾庄圩。
得知黄百韬兵团被困后,蒋介石立刻命令黄维兵团增援,又在蚌埠组织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北上。
刘伯承随即将牵制白崇禧的任务交给李达,自己则指挥中野牵制敌人的三个兵团。
仔细观察敌军阵地后,刘伯承发现重兵把守的徐州,只有一条津浦铁路作为补给线。
只要切断宿县这个咽喉要道就能切断徐蚌线,邱清泉也会被迫转移到徐州附近。
依靠宿县的中野,便可以切断徐州的退路,阻击蒋援军的同时,完成对徐州的包围。
此时的孙元良兵团刚从宿县出兵救援黄百韬,其他援军都被我军拖在路上。刘伯承趁机向宿县发起进攻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随着宿县的解放,徐州主力彻底断了退路,中枢生命线也被斩断,徐州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黄百韬兵团也最终难逃覆灭的下场。
攻克宿县,打到了敌人的致命之处,造成了对徐州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截断了他们南逃的退路。
毛主席也曾在后来的电报中说道,
“这种形势的造成,主观上是因为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并攻占宿县,客观上是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很少有攻击能力。”
这对攻取宿县的战略作用做出了恰当的评价。
除了切断徐蚌线以外,刘伯承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提出了另一重要战略主张──围剿黄维兵团。
二、围歼黄维兵团
黄百韬兵团被歼,宿县也被攻克后,战场上的局势再次发生变化。
蒋介石让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沿津浦路向南,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由蚌埠向北,黄维兵团则由蒙城向宿县方向进攻。
企图让这三路会师宿县,打通津浦路徐蚌段。
究竟率先阻击哪一路兵团,成为我军首要问题。
起初军委想进攻邱清泉和李弥兵团,没想到围剿黄百韬兵团时间过长,兵力消耗也比较大,黄维兵团和李延年兵团也在全速前进。
在这关键时刻,刘伯承提议第二阶段以攻打黄维兵团为主。
23日,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向中央军委建议以中野全部及华野一部先歼灭黄维兵团。
次日,毛主席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并指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嫡系部队,共有12万人,行进到南坪集时,在飞机大炮的攻势下,黄维误认为解放军已经撤退,便带领主力渡过浍河。
但已经被我军三面包围,仓皇撤退时人仰马翻,秩序出现严重混乱,最终钻进了我军的大口袋。
对于如何吃掉黄维兵团,中野提出将包围圈开放一个缺口,让敌人进入我军预设阵地,再进行逐一歼灭。
不过刘伯承却不同意这个想法,他担心敌人可能采取入驻村庄巩固兵力的做法,逐步推进兵力,这样就会利用我军的工事和民间粮食,与我军进行拉锯战。
刘伯承提议紧紧围困住黄维,采取缩小包围圈的方式,彻底消灭黄维兵团。
除此之外,刘伯承意识到我军擅长攻打运动战,面对黄维的反攻,我军必须修建防御工事,特别是依靠迫近作业,才能尽可能减轻伤亡。
按照刘伯承的建议,我军修建了防御工事,黄维兵团已经无限缩小且没有出逃的希望,蒋介石便命杜聿明放弃徐州突围,配合李延年营救黄维。
经刘伯承等人的商议后,最终决定暂缓对杜聿明的攻击,全力消灭黄维兵团,并增加阻止李延年的兵力。
对于当前的情况,刘伯承将其形容为吃一个(黄维),夹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
在刘伯承等人的指挥下,黄维兵团被歼灭,之后又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化装逃脱,淮海战役结束。
可为淮海战役立下大功的刘伯承,晚年时却并不愿意提及这场战争。
三、不愿意提及的原因
自1926年入党开始,刘伯承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长征。
抗战爆发后,刘伯承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抗日战场,日本投降后接着为全国解放事业南征北战。
刘伯承的一生先后负伤9处,一只眼睛更是因为战争而失明,身上弹片痕迹数不胜数。
但对于自己经历的伤,刘伯承从不在意。唯有战士们的牺牲,一直是刘伯承内心的伤痛。
许多年轻的战士都扛枪奔赴战场,甚至一些未成年的孩子,都不得不承担起如此重任,每次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刘伯承的内心都百感交集。
所以每次战斗打响时,刘伯承都会尽可能降低伤亡。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位从土地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共和国元帅,已经记不清自己打了多少仗,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张张消失在战斗中的笑脸。
所以晚年时的刘伯承,从不对后人讲述任何关于战争的事,也不愿看炮火连天战争片。
有一次,刘伯承子女问道,
“淮海战役打得那么漂亮,怎么从未听您在我们面前提起过呢?”
是呀,淮海战役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
而不论是第一阶段的攻克宿县、切断徐蚌线,还是第二阶段的围剿黄维兵团,都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刘伯承的贡献不可磨灭。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战役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粟裕和刘伯承共同指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伯承同样是淮海战役的大功臣。
而刘伯承则表示战役结束后,他梦见千百万年轻寡妇找他要丈夫,无数白发老人找他要孩子,他心里不安,所以根本不愿去想、更不会去谈起那场战役了。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刘伯承心中,不仅仅只想到了共产党的部队,对牺牲的国民党士兵,同样心存不忍。
“一位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伤害到他的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孩子,一场战争不知道伤害了多少家庭。”
“每次打仗前,我都睡不好。到现在我都能看到那条血肉模糊的路。敌人也一样,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也正是因为对生命的敬畏,晚年的刘伯承从不提及关于战争的任何事。但面对祖国的召唤,刘伯承却从不推辞。
四、晚年的刘伯承
1950年6月,在得知中央军委决定建设陆军大学的消息后,刘伯承第一时间向军委申请,
“战争已经结束了,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早在1927年苏联留学回国后,刘伯承就出任过抗日大学的副校长,也兼任过一些军政大学的校长、政委等职务,拥有丰富经验。
不久后,毛主席同意了刘伯承的要求,刘伯承也随即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之中,从教材到教师队伍的选拔,都离不开刘伯承的心血与付出。
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后,刘伯承又系统分析了印军动向,以及交通情况,要求总参提醒前线部队,绘制出详细的军事地图,部队到哪里就要掌握哪里的地理情况。
在每一个战斗节点中,刘伯承都时刻关注印军行动,积极为前线部队出谋划策、查漏补缺。
虽然人在北京,可刘伯承的心却在一线战场,将部队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想到了,甚至提出了解决方案。
为了国家戎马一生的刘伯承,始终秉承着艰苦朴素的原则。
哪怕国家为他们分配了房子,刘伯承也不愿意去居住,而是让给身边的工作人员。
对于自己的配车、服装等,刘伯承更是能省就省。实在需要时,才会乘车出行,衣服也选择最便宜的面料。
对自己如此严格的刘伯承,更不会允许亲人仗着自己的身份享受便利,而且他的子女结婚后,都会被父亲强烈要求住到工作单位,自力更生养活自己。
在刘伯承的培养下,他的子女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结语: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刘伯承心怀大爱,因不忍敌我双方战士的牺牲,而对战争闭口不谈。
而战斗结束后,刘伯承却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为国家、为百姓无私奉献。
身居高位却保持谦逊,掌握大权但不为亲人谋利,或许正是这样一心为党为国的高尚境界,才能促使刘伯承无往不利,百战百胜。
也正是因为中国出现了许多具有刘伯承精神的英雄,才有了中国今日的繁华。
参考文献:
《点睛之笔刘帅在淮海战役中》瞭望周刊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与淮海战役》四川党史
《刘伯承与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刘伯承元帅的家风》党史纵览
《晚年刘伯承为何拒看一切战争片》政府法制
发布于:天津市